无锡是哪个省的,提起无锡,我们常常会

无忧2025-08-11 12:37737

提起无锡,我们常常会想到太湖的波光、灵山大佛的庄严,还有那一口甜鲜的小笼包。

如果在这里生活得久了,相信对运河边的老街、惠山的清泉也不陌生。

那么,关于无锡,你了解多少呢?

其实这座城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小故事,接下来,我们就从大家稍熟悉的说起,慢慢讲到那些更小众的,一起来看看关于无锡的几个小知识。

1.无锡的苏B车牌,和城市地位有关。

1953年江苏省政府成立时,车牌排序有讲究。

南京作为省会是苏A,而无锡当时已是省辖地级市,且工业基础扎实,所以顺理成章成了苏B,这牌子背后,藏着无锡早年间的工业分量。

2.老无锡城像只“乌龟”。

过去的无锡老城有四座城门,北门叫控江门,对着长江方向;南门名望湖门,能望见太湖;东门叫靖海门,西门叫试泉门,因惠山泉水得名。

城墙虽在1950年拆了,但现在的解放环路,还能看出当年“龟背”的轮廓。

3.寄畅园被乾隆“搬”到了北京。

无锡的寄畅园是江南名园,康熙南巡时去了七次,乾隆更去了11次,喜欢得不得了。

后来乾隆让人照着它在颐和园建了座谐趣园,连园里“知鱼槛”这样的景致,都仿得有模有样。

4.无锡有过和清华齐名的学校。

1920年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,当时有“北有清华,南有国专”的说法。

校长唐文治是国学大师,就算后来双目失明,还坚持给学生讲课,这里培养出不少学者,史学家钱穆就是其中一位。

5.民国时无锡是“小上海”。

1936年,无锡的工业总产值有7726万元,在全国排第三,仅次于上海、广州。

荣宗敬、荣德生兄弟办的面粉厂,产的面粉占全国三分之一;永泰丝厂的生丝,出口量占全国四成,那时候街头电车、洋行不少,热闹得很。

6.无锡话里藏着老祖宗的说法。

当地人说“转弯”叫“弯转”,“月亮”叫“亮月”,“螺蛳”叫“蛳螺”,这些词看着倒过来,其实是古汉语的影子。

就像“亮月”,早在《诗经》里就有“月出皎兮”的说法,一辈辈传到现在。

7.灵山大佛不只是大,还很“结实”。

这尊88米高的大佛,是用1560块锡青铜壁板拼起来的,每块板才7毫米厚,却能扛住8级地震和14级台风。

更巧的是,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佛的目光好像都能和人对上,这是靠精准的3D建模才做到的。

8.无锡从“米码头”变成了“芯片城”。明清时,无锡是全国四大米市之首,一年能卖出1200多万石粮食。

现在不一样了,这里的物联网产业做得红火,规模超过3000亿元,全国每10颗物联网芯片,就有3颗是无锡产的。

9.地名里藏着老故事。

“大王基”这地方,以前是春申君黄歇的庙基,战国时黄歇在这里治过水,留下不少传说。

“小娄巷”更厉害,历史上出过15位进士,巷里老门楼的“钟灵毓秀”四个字,还能看出当年的文脉。

10.无锡小笼包的甜,是有讲究的。

1935年,崇安寺有个叫祝大三的摊主,第一次做出了现在这种小笼包,肉馅里加了猪皮冻熬的卤汁,蒸好后皮薄汁多。听说乾隆南巡时尝过,夸它“鲜而不腻,甜而不齁”,现在这手艺还在传。

11.惠山泥人有300多年历史。

无锡的惠山泥人很出名,早在明末清初就有了,最有名的“大阿福”,笑眯眯的样子讨喜得很。

做泥人的土也特别,得用惠山下的“阴土”,细腻又有黏性,才能捏出那么生动的造型。

12.无锡是“运河活化石”。

京杭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,有2000多年历史,过去这里码头多,粮船、货船挤得满满的。

现在运河边修了步道,老码头改成了公园,走在河边,还能想起当年“船帆遮日”的热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