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多音字组词, 不 1.bù。1)
不 1.bù。1)含义不是;未;非。难解词:不臣(A.做官不尽职责.B.对君主不敬)、不差累黍(不差丝毫)、不齿(A.不收录。B.不同列。C.不值得说)、不啻(亦作“不翅”,不止)、不揣(谦辞,不自量地请教)、不惮(不怕)、不二法门(佛教用语,即语言文字以外的“真实理念”)、不贰(无二心;不背离)、不贰过(不重犯类似错误)、不二价(定价划一)、不根(无根据)、不经(A.不守定规。B.不合常理)、不居(A.不停留。B.不占有。C.不守定规。D.不合常理)、不易之论(同“不刊之论”。内容正确、不可更改的言论)、不刊:没有修改的地方)、不律(笔的别称)、不禄(死的讳称)、不摸头(摸不着头脑)、不倿(不才,即没有才能)、不寐(中医指“难得卧(眠)”)、不器(不像器物那样只有一种功用)、不胜衣(体质极弱)、不世(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,非常;非凡)、不周风(西本风)、不主故常(犹“不落俗套”)不庄(犹言“不恭”)。易误词有:“不分轩轾”不作“不分悬(悬挂、悬起)致(标致、一致、别无二致)”;“不负众望”不作“不孚众望(受“深孚众望〔比“不负众望”程度深)”成语影响而误用。有学者此称,“不孚众望”是一新成语,即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。孚:信任、相信、信服也。此观点还未被主要辞书承认〕”;“不胫(jìng,小腿)而走(没有腿却能跑,比喻没有宣传、推行就迅速地流行开来,形容传播很快)”不作“不径(径:jìng,小路)而走”;“不落窠臼(有独创的风格。窠臼:kē jiu。老套子、老框框)”不作“不落巢臼(巢:cháo,巢穴。“窠”与“巢”含义相近,但读音不同)”;“不耐(忍受不了。耐:忍耐)”与“不奈〔A.没奈何,无可奈何。B不作难,不难为。奈:奈何,如无(不)奈何〕”“无奈(A.无法应付:如百般无奈。B.事情出现了不如意的局面,如无奈何、无奈天公不作美)”不同;“不事(事:做;干)雕饰(不进行雕琢)”“不饰(装饰)雕饰”;“不祧(tiāo。远祖不移动牌位位)之祖(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)”不作“不挑(tiāo挑担;挑选)之祖”;“不讳(huì。不避隐,如:供认不讳)”“不韪(不是,如冒天下之大不韪。韪,wěi。对)”;不以为意(不重视,无所谓,不放心上;不能认真对待)与“不以为然:然:是;对;好。表示不同意或否定。”
2)用于人名。唐代高僧不空金刚。3)山名。(1)不儿罕山,今蒙古国肯特山东南斡山的必儿喀岭.(2)不威山,今吉林与朝鲜交界的长白山.(3)不周山,多指今昆仑山西北。现有人考证在今河南。4)古地名。(1)不耐,汉代县名,古地在今朝鲜德源、永兴一带。(2)不其,古县名,因山得名,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西北。(3)不夜,古城名,旧址在今山东省荣成市北。5)古今国名。(1)今古国名:不丹,亚洲南部国家,喜马拉雅山南麓。(2)古国名,A.不韦,治所在今云南省保山市金鸡村。B.韩国古国名。A.不斯国:遗址位于比只国,新罗比自火郡(比斯伐,火王郡),在今韩国昌宁东。B.不斯濆邪国:百济分嵯郡(分沙郡、夫沙),新罗分岭郡),在今韩国顺天市西南。C.不云国:遗址位于百济勿阿兮郡,新罗务安郡,今韩国务安。韩国古国名读音待考。
2.旧音bi。鄙小。《周颂·清庙》:“不显不承。”〔战国〕荀子《赋》:“君子所敬,而小人所不?”
3.旧音pī。通“丕”,大。
4.旧音big。《管子·侈靡》:“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”《管子·心术》:“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”
5.旧音fū。花萼上的蒂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韡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,鄂也。不当作柎。”郑樵曰:“不像萼蔕形。与旉通。”《正韵》:“芳无切。与柎通。花萼跗也。”《陆玑诗疏》:“柎作跗。束皙。”《补亡诗》:“白华绛趺。唐诗:红萼青趺皆因之。”
6.fǒu(第3音)。1)含义。(1)疑问、未定。同“否”。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有称,同“否”。〔唐〕韩愈《师说》: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 ”(2)“夫不”“服不”“服不服”,鸟名。即布谷鸟。《周礼·夏官》:“服不氏,掌养猛兽而敎扰之。”注:服不服乃兽 之兽者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鸟飞上翔,不下来也。从一,一犹天也。象形。”《广韵》《韵会》:“分物切。与‘弗’同。今吴音皆然。”《韵会》:“俯九切。音缶。”《玉篇》“甫负切。《广韵》甫救切,缶去声。义同。”《广韵》甫鸠切。《集韵》《韵会》《正韵》方鸠切。音浮。夫不,䳡也。亦作鳺鴀。可见,古读 “缶(fǒu)”,又读“fǔ”“甫”“浮(fú)”,今多读“fǒu”。
2)姓(Fōu)。(1)单字姓。〔清〕陈梦雷《明伦汇编•.氏族典》收有“不”姓。如有多个名“不疑”者。西汉大将军卫青的次子、皇后卫子夫的侄子卫不疑;西汉张良之子张不疑,汉惠帝第三子刘不疑,汉景帝御使大夫直不疑,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先祖刘不疑,和神童周不疑。《晋书》记有:西晋“汲郡(今河南新乡市卫辉市)人不准。”《辞海》注音为“Fǒu zhǔn”但《康熙字典》称:“《正字通》云,又:‘不姓之不,转注古音,音彪’(Biāo)”。(2)复姓。(1)羌族有不蒙(不梦),也作“夫蒙”,后简称不氏。(2)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不更氏(或作不苐、不夷、不茅氏),“不”读作fōu或biāo,“更”读“láng”。后简称不氏。不羹fǒu gēng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:“以国名为姓氏。‘春秋时附庸小国,在襄城(在今河南),后因氏焉’。”《姓考》也有同说。但《辞海》《辞源》“不”字条目下“不羹”称,读“bù láng”。其注云:“古地名。羹,láng,不羹城……地皆在今河南”
3)山名。华不注,在济南城东北。《左传·成二年》:“晋却克战于鞌,齐师败绩。逐之,三周华不注。”《伏琛齐记》:“引挚虞畿服经,不,与诗鄂不之不同。李白诗:“兹山何峻秀,彩翠如芙蓉。盖因华跗而比拟之。胡传读不如卜,非。”
举例:
①辨例:《现汉》现仅“bù”1音,也只是“不”之常用义项1)。上述单姓“不”,古籍有两音,即“Fǒu”“Biāo”。《现汉》简略过度,《辞海》盲从旧例注有5音又杂乱无章,根据汉语实践的现实,建言保留“bù(《现汉》现有义项)”“Fǒu”(姓名、地名及鸟名“夫不”“服不”),其他义项归入“bù”音。
②误例:1.误为“不分悬致”:为给20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拔参赛队员,西安市初选时第1关12名选手大多数人听写错误,有的人写成“不分悬致”。
2.误为“不孚众望”:1)《咬文嚼字》两例:(1)王殿雷在《咬文嚼字》(2012年第12期)载文《<辞源>:“不孚厚望”?》,写道:“新版修订本《辞源》和商务印书馆2010年6月版有个《辞源修订本重排版出版说明》,其中说:‘我们将继承商务老一辈编纂和修订辞源的严谨务实,精益求精的精神,以不孚广大读者的厚望。”(2)《 咬文嚼字(精编本)》〔(2003年——2008年)第1494页〕载文道:“章锡良《不孚众望创新高》之‘孚’,应为‘负’。”2)《人民日报》两例:1)(2011年3月16日)数字版列举误例说:“彭帅赢球晋级,才算挽回颜面、不孚众望。”2)舒婷在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,第10版)数字版列举误例:散文《斜雨飞丝濡我情——忆大足石窟春秋之行》,其中说:“诗人高洪波果然不孚众望,七步不到即成绝句。”本来是表扬高洪波的,反而“七步就成绝句”得不到大家的信服(注:《今晚报》(2001年11月16日第10版副刊也载)。
3误为“不径而走”:1)《咬文嚼字》(2012年第8期,第25页)举某报例子:“作为医生,他本想从容地面对死神,不径而走的消息,却一下子把他打入了地狱。”2)管桦《中国作家》(1987年第6期,第121页),载文:“古佩雄要受处分的消息不径而走……”
4.误为“不落巢臼”“不落窠臼”:1)王颖等在《健报》(2008年7月2日,第35版)数字版载文《随性之夏》,说:“条纹永远落巢臼,乃基本款必备。”2)李华强在《漯河日报》(2021年1月18日)载文《“不落窠臼”还是“不落巢臼”》称:“‘窠’和‘巢’都表示动物巢穴,但细分它们是有区别的……‘不落巢臼’,不确。”
5.误为“不奈”“不耐”混淆:1)《西游记》(第278页),写道:“那妖怪不奈战”2)赵克勤《错别字例释》(第120页),举例说:“这样的事情奈不得。” 奈不得,即“不奈(得)。”上述两例,均应使用“不耐”。
6.误为“不饰雕饰”:张汉清在《中学语文园地和初中版》杂志(2003年第18期)数字版,载文《不事雕饰 自有风味——寒花葬志》赏析》,写道:称:“ ‘不事雕饰’的‘事’,不能写成‘饰’。”②邓启铜《易错易误的词》(第5页),称:“‘不事雕饰’容易错写成‘不饰雕饰’。”
7.误为“不挑之祖”: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3场,成人听写团仅有4%的人写对,错者多般写成“不挑之祖”。
8.“不韪”“不讳”混淆:1)杲良在《咬文嚼字》(2011年第6期)载文《“不韪”与“不讳”》,写道:“在现实生活中,能令人失去理智头脑发昏,干出蠢事傻事损人利己的事甚至伤天害理的事,并不仅仅是‘利’这一样东西。还有一味‘超级毒品’,可以叫‘吸食者’如同着魔般地自我膨胀,目空一切,逐渐达至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肆意妄为的程度。知道是什么吗?我来告诉你—是权力。”2)《杂文报》(2011你3月22日第2版)数字版刊文《权令智昏》,曰:“冒天下之大不讳而肆意妄为的程度。”
9.“不以为意”“不以为然”误解误用:
1)《咬文嚼字》两例:(1)2019年10月,大连一名10岁女孩惨遭杀害,凶手蔡某因不满14周岁,依法不追究刑责。有媒体报道:蔡某行为素有不端,其父母虽有察觉却“不以为然”,未加严管,最终导致恶性事件。这里是指其父母不重视孩子的不良行为,其中“不以为然”是“不以为意”之误。《咬文嚼字》公布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:司法新闻中的词语误用即“不以为意”误为“不以为然”。(2)文羊在《咬文嚼字》(1995年第5期)载文《“不以为然”还是“不以为意”?》(从略)。2)贾壮在《人民日报·今日谈》(2013年7月23日)载文《岂能“不以为然”?》,写道:“一些人认识不到位、行动不积极。这种‘不以为然’的态度,应该警惕。”3)张祥云《语文月刊》(2011年第5期)载文《不要对“不以为然”不以为意》,徐志刚在《采·写·编》(1999年第1期)载文《“不以为意”与 “不以为然”》,柴如瑾在《光明日报》(2020年4月8日)载文《多些“咬文嚼字”的谨严精神》,列举误例略。